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 - 福建中考 - 南平中考 - 正文

2016南平中考高中招生计划和定向招生工作的通知

来源:南平市教育局 2016-6-2 14:28:29

关于下达2016年南平市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定向招生工作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南平市招委会《南平市2016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细则》(南招委〔2016〕1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现就2016年秋季南平市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定向招生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南平市区高中学校招生计划
2016年秋季,南平市区普通高中各校招生计划45个教学班共2526名,其中统招计划1781名,定向计划745名。各校招生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学校名称
班 数
 
 
 
 
 
 
 
 
 
二、定向生招生工作
2016年继续从南平一中、南平市高级中学统招生计划中,分别划出50%、40%的统招指标面向延平辖区初中校(含完中学校初中部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初中部,下同)实行分校录取(具体详见附表)。
(一)定向生指标分配
辖区内各初中学校定向生分配办法以三年前初中校实际录取新生人数为基数按比例下达。若参加中考报名人数少于三年前录取新生人数则以实际报考人数为基数进行核算分配。
(二)定向生资格
1.按照划片招生入学的,且在片区学校就读直至毕业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享受定向生资格。其中,南平剑津中学、南平三中、南平四中等三所学校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就读期间片内生资格必须保持不变的,方可享受定向生资格。
2.具有延平辖区户籍的,且在本区农村中学就读直至毕业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享受定向生资格。
3.具有延平辖区农村户籍的,跟随父亲和母亲在辖区外打工地农村中学就读的,在中考报考前学籍已转入户籍所在地中学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享受定向生资格。
4.凡初中阶段属于片外生、借读生、中途转学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不享受定向生资格。
5.不具有延平城区居民户籍的,在城区初中学校就读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不享受定向生资格。
6.往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不享受定向生资格。
(三)定向生录取办法
1.南平一中、南平市高级中学统招生录取分为统一录取和定向录取两部分。凡达到统招生统一录取条件的不占该初中校的定向生指标。
2.在各初中校的指标范围内,当年中考成绩等级学科、综合素质评定等级,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考查达到南平一中、南平市高级中学统招生的录取要求,依据考生志愿以投档分(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原始分及物理、化学原始分的60%、40%;等级加分;政策照顾加分。下同)不低于南平一中、南平市高级中学统招生统一录取线下30分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根据南平市招委会《关于研究南平市招生考试政策调整的会议纪要》(南招委〔2014〕3号)精神,一级达标高中面向南平五中和南平三中九峰校区招收定向生的最低录取定向分数线今年最后一年在降30分基础上再下调10分(即最低可降至40分)。
3.初中学校若未完成该校定向招生指标,剩余定向招生指标统筹,按统招生统一录取程序从延平辖区余下的、具有定向生资格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三、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招生
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招生录取纪律,杜绝招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保证公平选拔人才。
1.严格招生计划,切实维护招生计划严肃性。公办、民办高中严格按计划招生,一律不得超计划组织招生。
2.严格控制录取分数线,不得录取全市统一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下的学生。公办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控制在320分以上,民办高中若线上生源不足,允许下调20分。
3.严格规范招生行为。高中学校不得以自费、旁听、借读等任何名义招收学生,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违规招收线下生、搞二次录取等招生行为。
4.南平一中提前面向全市自主招生108名,具体参照南教基〔2013〕12号文件执行。
5.为确保每位初中学生都能接受完整、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保送至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全部要报名参加中考,高中阶段招生对象必须是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
 
附件:2016年南平一中、南平高级中学定向生指标分配表
 
 
 
南平市教育局
           2016年5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2016年南平一中、南平高级中学定向生指标分配表
 
    

关于下达2016年南平市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定向招生工作的通知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